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

生死哲學概論重點



第一章




太極:是一個總名稱,總括宇宙萬物一變化作用而言。




適應輻射:自然淘汰是生物演化過程的主要機制,如動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而演化。




唯變所適:恰如生物演化「自然淘汰」和「適應輻射」。




心齋:使內心空靈明覺,不迷於外物,不被積習所牽引。




坐忘:就是要忘名利、忘是非、忘聰明、忘形體、忘生死。




無明:是一切生死、痛苦、煩惱的總根源。




自心是佛:意指人人都有的佛性,「人雖有南北之分,佛性沒有南北的差別」,換言之,人人皆可成佛。




阿賴耶識:又名藏識,是輪迴的主體,也是萬物生死的根源。




緣起:意指依緣而起,「緣」是指條件、關係,「起」是指發生、生起。緣起思想就是一切現象都依照一定的條件而發生,由相互依存的因果關係而成立。




緣起性空:是說一切現象,都是依空而緣起,緣散而歸空;空不等於沒有,有也不等於實有。因緣而生起,其實是空的。若說有什東西不是從空而有,那就沒有這樣東西了。




道與德:道是常道,沒有特定名稱,也沒有一定形態,卻善於完成萬物的生長。德是主導宇宙萬物的實現與成長。德是宇宙萬物內在生命的動力。




十二因緣:




1.無明:是一切煩惱痛苦和生死的總根源。




2.行:行為或動作,由身體引起的行為稱為身業,說話是口業,由心意所造成的業是意業,身口意三種業。




3.識:眼,耳,鼻,舌,身,意等六識。




4.名色:是客觀要素,名是名稱、色是形狀外貌。




5.六入:人類感覺的認識器官。




6.觸:感官的感覺。




7.受:有愛恨等感受。




8.愛:欲望。




9.取:執著。




10.有:事物的存在。




11.生:每一個生命的存在。




12.老死:每一個生命的衰老和死亡。




三不朽: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




齊物:超越萬物差別,了解萬物齊一的道理。




樂生:孔子強調人活著的時候,應該努力學習文化,修養道德,實現人生的價值,追求生命的意義,這是一種重生輕死的「樂生」文化。




人死斷滅:




人死非斷滅:人死以後,還有報應,還有輪迴,並不是人死之後,完全斷滅。




 




試論老子「道生萬物」的生死觀:宇宙形成亦即道生萬物的生死觀。常道是不可用語言文字去定義的形上實體,沒有特定名稱,也沒有一定形態。雖然沒有固定的形式,卻善於完成萬物的生長。若能體認常道,則可以察知萬物生死的始末。




 




試論孔子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的思想:孔子認為生前的事物尚且不能全然知道,如何知道死後的事?孔子並沒有說不可以問死,只是表示應該以活生生的現實人生為本。一個人如果不知「所以生」之道,只是茫然度日,或者違法亂紀,生命毫無意義,又如何能知「所以死」之理?




 




試論周易生成論的生死觀:以陰陽、乾坤、男女、雌雄為兩極主軸,彼虍之間,自然感通,相交結合,不斷的化生萬物,所謂「生生之謂易」。生生之德的表現是「大生」和「廣生」,也就是生生不息,不斷的創生。、、




 




第二章




幽靈崇拜:是祭拜無主的孤魂野鬼,相信那些橫死鬼魂,能對陽間的世人作祟,才對孤魂野鬼安撫祭拜。




自然崇拜:相信日月星辰和動、植物,都有神靈存在。




人鬼崇拜:相信人死以後,鬼魂是不滅的,可以影響人間的吉凶禍福。




形神一體:形離則神散而罔寄,木朽則火寂而靡託,沒有獨燒之火,同理,沒有無形而獨存之神。換言之,形神一元。




生盡不化(神滅論):神滅論者認為生死共只有一生一世,沒有再生,沒有更生,這一生結束生命後,沒有輪迴轉世,因此,形盡神滅。




形神相即:就是「形神一元論」;表示形神一體,形與神是一體兩面。




神道設教:這是聖人神道設教。其實是教化人心孝道。子孫到宗廟祭祀,表達敬意,以示不敢忘掉祖先的恩德。




淫祀:祭祀不合時或祭祀不在國家祀典當中的神明




萬物有靈論:先民相信「靈」是無所不在,能夠超越有限的時空,並相信天地萬物都有靈,這種泛靈的信仰稱萬物有靈論。




形神二元:神必須依靠形體,但是,形體和精神是分別存在。




形神一氣:神滅論基於氣化論的思想,視人的形體和精神都是氣化而成,形體由粗氣生成,精神由精氣生成,二者只有精粗的差別,本質沒差別。




上帝:祭祀鬼神源於對祖先的孝敬,由人鬼而尊崇天地神祇,再由天地神祇而崇拜最高的尊神。




明鬼:主要目的是勸人為善去惡,促使政治清明,國家安定。




魂魄:一個人的神靈,表示生命的存在與活動。分別而言,附形之靈為魄,附氣之神為魂。




坐忘:就是忘已,忘了自己的身體,拋棄自的的聰明,使自己的精神不受身體的影響,擺脫人世間相對性價值的束縛,和真正的「道」相通為一。




 




台灣民間的宗教行為可分為自然崇拜、人鬼崇拜、幽靈崇拜、器物崇拜等四類。




 




《淮南子》探究鬼神思想的四個原因:




1.由於神志不清,喝醉酒或膽怯造成的錯覺。




2.由於膚淺無知和少見多怪。




3.托鬼神以伸誡。




4.祭祀報功永懷德澤。




 




王充以沒有鬼神,人死不能害人之四個論證:




1.以精氣論證:人的生死由於精氣的聚散,人之所以有生命由於有氣的聚合。




2.以鬼多論證:人恐變成有形體可見的鬼,自有人類以來,生生死死,不知有多少?道路上應該有許多的鬼,不只看見一、二個鬼而已。




3.以無知論證:人未受胎前在天地之中是無知的,死後精氣復歸於天地元氣之中。




4.以無力論證:人之所以能說話,是因為有力氣,力氣強盛,是因為有豐盛的飲食,如減少飲食,力氣就衰弱,一點力氣也沒有,人就不能說話了,至於人死亡,不再飲食,怎能再說話?




 




試論宗教起源的各種解釋:




1.無知和恐懼:因沒有科學的知識,對於一些自然現象,懷疑是天神發怒,鬼神作怪,為了求平安幸福,以各種儀式活動以達趨吉避凶。




2.感恩之情:天地生養萬物,造福人群,因此,有了感恩之情,以各種慶祝方式表達謝意,並以祂們為崇拜的對象。




3.萬物有靈論:先民相信萬物有靈,都是祭拜的對象。




4.祭記有功於國家百姓者:對國家、社會、百姓有貢獻的人,死後都要祭祀。




5.上帝創造人類和萬物:人類和萬物都是受造物,上帝和受造物存在著一種密切的因果關係。上帝不僅是人類和萬物第一因,也是最終目的。




6.社會的不公不義:人世間常有善人沒有善報,惡人沒有惡報的現象,正人君子渴望死後的審判,使善惡終有報,這是社的黑暗面引發人心對宗教信仰。




7.人類企求永生和不杇:永生和不杇象徵永遠的幸福和快樂,可以得到永遠的幸福和快樂,這是宗教信仰最迷人的原因,也是宗教起源非常重要原因之一。




 




試論慧遠<形盡神不滅>的思想:慧遠強調人的形體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四種物質因緣和合而成,以作為「神」居住的宅舍,人因為無明,更由於貪愛的執著,四大集結而成形體。「神」非精氣之物,形神二元,形神相異,因此,形體雖有生死存亡,而「無生」、「無名」、「非物」之「神」不會化滅,可以脫離形體而獨存,所以,形盡神不滅。




 




試論范縝<神滅論>的思想:范縝主張形神一元論,認為是質、是體;神是用、是派生的。換言之,神是形的屬性、功能作用,因此,形盡而神滅。




 




 




第三章




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:君子不因為天下大事而儉省應該用在父母身上的錢財。




慎終追遠:慎終就是謹慎父母的喪事,追遠就是不忘記祖先的祭祀。其實意義使人民力行孝悌之道,社會風氣自然趨向仁厚。




明器:陪葬物只是象徵性的東西,沒有實用價值。




飯含:把稻穀等物放入死者口中,不忍心死者沒有東西吃,不用活人吃的熟飯,是表示自然的生米和貝殼較為好耐久。




賻儀:親友拿錢財襄助喪事。




瑁:送給喪家車子和馬。




襚:贈送死者殮葬用的衣物。




贈:送給死者玩好之物。




唅:送給死者玉和貝。




節喪:儉主要是為了使墳墓不被盜挖,讓死者永遠安息。




通過儀式:人的一生,大抵通過誕生儀式、成年禮、結婚儀式、喪葬儀式。這些儀式,都具有形上的功能,在思想上具有一定意義。




養生送死:養生是為生者能夠謀生;送死是為死者得以安葬。




人殉:以活人殉葬,作為陪伴和侍奉死者而犠牲陪葬。主要對象是死者的妻妾、僕從。




人祭:又叫人牲,是作為祭品而被殺,人祭的主要對象是俘和奴隸,不是死者的親信。




族葬:上古社會,百姓總是在村莊附近,選擇地勢較高,避免淹水的丘陵,作為家族的墓地。




 




陳確對墓葬有四個主張:




1.族葬:家族葬在同一個墓園。     2.儉葬-節儉的葬禮。




3.深葬:墓穴比較深。




4.時下葬:不要停柩太久。反對當時流傳的分葬、厚葬、淺葬、擇日、看風水。




 




族葬有五個好處:




1.祖先的骨肉完整。     2.不浪費農田耕地。     3.不必擇日。




4.不必擇地看風水。     5.團結家族




 




葬法有六要:




1.時:及時下葬,不出三月     2.近-不出鄉里

3.
合:子孫族葬    4.深:至少掘地五、六尺




5.實:深藏則實     6.儉:儉葬不事虛文,不厚葬




 




禮有五種:吉、凶、賓、軍、嘉。祭祀屬於吉禮,居五禮之首。




 




祭祀是教化的根本,具有十種教化的意義:




1.表現父子人倫的綱常。    2.表現長幼的秩序。




3.表現君臣之間的道義。    4.表現夫婦之間的差別。




5.表現貴賤的差等。        6.表現親疏之間的差別。




7.表現上下應有的分際。    8.表現政務的公平正義。




9.表現官爵奉祿的賞賜。    10.表現事奉鬼神之道。




 




祭祀的三個意義:




1.孝道的表現。    2.教化的根本。




3.祭祀有祈求報恩和消除災禍的作用。




祭祀態度要誠敬和齋戒




 




喪禮與祭祀的要義,五點要重視:




1.喪禮以「慎終」為要物     2.陪葬物以「明器」為主




3.致送喪家財物     4.祭祀的禮節     5.多元化的喪葬與祭祀




 




試論王充的祭祀思想:各種祭祀都沒有真正的鬼神存在,死人也沒有知覺。因此,祭祀不會得到福佑,不祭祀也不會招致災禍。各種祭祀都是為了報答被祭祀者的恩德,表示生者沒有忘記死者的恩澤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