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

生死哲學概論期末考重點



第四章




天命靡常  上天並不是命定某一個人永居王位,而是隨時可以降新命,重新命定有善德的人為王。P125




道德定命論  善惡報應的傳統意義是天命有德,天討有罪。先民相信人行善天降福,人為惡天降禍。上天具有賞善罰惡的權威,是有意志的人格神。這種天討有罪、天命有德的思想。P126




道德定命論  以德求福是善惡報應的具體作為,易經所謂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」成為一般人相信善惡報應的普遍法則。




即命顯義  義之所在,就是事情(人情事理)之當然者,就是天命的所在,人應自盡其義;如孔子的進仕或退隱,皆以禮、義為依歸,至於得到卿相或得不到,都是命。P126




孔子五十知天命(孔子的天命觀)是道德的天命,並非宗教的天命。P126




孟子的天命觀  強調人要「知天」、「事天」,必須盡量擴充自己靈明本心,就可以知道自己稟受於天的本性(性善源於天),知人之性就可以知天;存養自己靈明的本心和天然善性,就可以事天而無違天道。至於一己的壽命長或短,毫不考慮,只專心修養道德人格,發揮天之稟賦,不以人為私欲殘害本然善性,這就是完成天命之道P126




知幾  預知事情微妙發展的吉凶趨向,進而把握時機,應變通達,並要戒慎恐懼,防患於未然,以免除災禍,尤其要謹言慎行,才能趨吉避凶,得福免禍。P129




《周易》為何教人積善和改過遷善?P129




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。要人平時就要多行善,有過就必改。小惡不改,累積成大惡,而不可解救,足以滅身。要行善補救過失,接受懲罰,為人處事要謹慎小心,改過自新,就不會釀成大禍。




禍福自召  福或禍都是自己招致而成的。P132




淮南子的善惡報應,有四個思想:P132




1.天人感應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善惡與禍福沒有必然的關係。




3.深思熟慮是禍福之門。     4.有陰德者必有陽報,多積陰德必有福報




董仲舒的善惡報應,有四個思想:P133




1.天是有意志的尊神。         2.災異以見天意。




3.天命無常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.三命說:正命、隨命和遭命。




陰德  是行善不為人知。P133




董仲舒的災異思想  天地間發生不尋常的變化,稱為異,較小的災害,稱為災。往往先有災害,隨後發生怪異現象,是上天對天子的讉告,是上天對天子展現威力。如天子仍無動於衷,而後禍害隨之而來。P134




三命  正命(或稱為大命)人生下來就有上天所賦予的命;隨命:是隨其行善或行惡而受報,行善得福,為惡得禍;遭命:是行善反而得到災禍,或不幸碰上外在的環境而遭受災難。P135




王充反對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和災異等思想。王充善惡報應,有五個思想:P135-137




1.天道自然,吉凶偶會。  2.沒有天命,沒有天人感應,沒有災異譴告。




3.性有善惡,命有貴賤。  4.行善未必得福。




5.善惡與禍福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




承負  承:後代子孫承受前人罪過的後果,或就後代子孫而言子孫承受祖先的善惡遺留的後果。負:前人有過失,遺其災害於後代子孫;或就祖先的立場而言,祖先的善惡為後代子孫留傳相應的禍福。P138




一紀的壽命是三百天;一算的壽命是三天。P140




天師主要任務是為人民解除承負。P141




佛教的善惡報應思想,是三世因果業報,因果業報有三種:P142~143




1.是現世報,今生所作的善惡,在今生就得到報應。




2.是生報,今生所作的善惡,要今生才得到報應,或是今生 所受的報應,是今生所作的善惡。




3.是後報,今生所受的善惡,因為因緣沒有成熟,要經歷很長的時間,過了幾世以後,果報成熟,才得到報應。




慧遠的報應思想,有三個特徵:P142




1.因為人的無明和貪愛而有報應,這是人心的自然感應,沒有上帝、鬼神的主宰。




2.善惡報應是自己的自作自受,與祖先、父母、子孫沒有關係。




3.六道輪迴是善惡報應的現象和結果。




臨終救度  命終之後四十九天內,家屬為往生者設齋供養佛法僧三寶和修福行善,助往生者解脫惡業,免除在惡道中受苦。P150




善書  或稱勸善書,其思想淵源,都是儒釋道三教合一,而以善惡報應為核心思想勉人遷善改過。P154




玉歷至寶鈔  結合中國傳統善惡報應,鬼神思想和佛教的六道輪迴,尤其特別強調死後的十殿地獄,以宗教的最後審判,作為道德判斷和善惡的賞罰,達到勸善的教化作用,這是神道設教的宗旨。P157




了凡四訓  是流傳最廣的勸善書,作者是袁黃,強調改過和積善的重要。改過要有羞恥心、敬畏心和勇敢心。依照功過格的善行規範行善,計算善惡行為,為善去惡。P157~158




功過格  是一體兩面,一面改過,一面行善,改過能夠遠離災禍百殃,行善能夠廣納百福千祥。P158




五教:儒之父義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,與六度:佛之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並行,都是勸善教化的妙道。P159




道德史觀  以道德為標準,評論歷史人物與事件。P159




第五章




人的生命哲學三階段  出生前、在世生活、死亡。P169




有生命生物  哲學家看待生命首先該物有自發行動,內含指所有生物共有的生長作用、自我維護保養、繁殖作用。而動物則有感覺作用,人則有理性作用。如植物、動物、人等。P171




無生命的無生命體  如礦物。P171




自然發生說  生物來自水、土、或水氣,是自然發生的。P172




生命的起源  1.宇宙生物說。2.生命連續論。3.自然發生說或無生源說。4.創化說。P171~173




唯物論  又稱物質論,主張生命原素並不是物質之外的東西,沒有所謂的精神性原素,生命是一種特殊的物質。這特殊物質在古代唯物論認為應該是輕巧、有熱氣的東西,所以一般都主張原素是火、氣或者血。P173




傳統上靈魂產生的三種主要說法:P174~175




1.傳殖說:人的靈魂是由父母而來,父母直接賦予。另一個方式則是父母並無直接賦予靈魂,而是賦予子女肉體,然後再由肉體之中產生靈魂。




2.創造說:從無中生有,創造是不同於製造的從有到有。生命的開始,父母只能賦予肉體,靈魂是由上帝直接創造。




3.創化說:是修改創造說而產生,人的肉體是父母賦予,至於靈魂則是上帝賦予人類一種能力。




型質論  亞里斯多德提出,就人這個整體而言,靈魂和肉體是組成人這整體的部分。單獨而言,靈魂不是人,肉體也不能稱做人,它們是人組成元素。P176




第六章




希臘人的死亡觀  死亡是由一個生命形態轉另外一個形態,不是生命的毀滅,祇是不同生命的轉化,沒有所謂的有到無的滅絶。P181




畢達哥拉斯的生死哲學P183




人的真正存在是靈魂,靈魂在不同的輪迴時期和不同的物體結合。這結合不限於人,動物或植物都有可能。由於人是靈魂和肉體結合,所以人會死亡,但死亡不過就是靈魂離開肉體進入輪迴階段,死亡祇是靈魂的某一個現世時期而已。主張人應該要好好修養自己,在靈魂方面使它不會陷入罪惡之中。開創了靈魂不朽,死亡是輪迴之中某一個自然現象學說,成為影響其他學派的代表。




蘇格拉底的生死哲學P187




主張人在世是靈魂與肉體結合,死亡是靈魂與肉體分離,可是靈魂因為不朽而走向另外一個神明世界,經由輪迴走向另一個肉體。所以靈魂比肉體更重要、更真實。人在現世要道德修養,使靈魂在此生來世純潔無染,死亡不過是肉體這負擔脫離靈魂,不僅不可怕,反而可讓靈魂專心於另外一個世界生活。




亞里斯多德的生死哲學P189




死亡就是一切的結束,所有生物在存有上的消失就是死亡,也因此本體上的價值也隨之不見。認為身上就祇有一個靈魂,它和肉體結合,肉體是一質料因素,靈魂是一生命因素、




多瑪斯的生死哲學P191~192




多瑪斯堅持天主教信仰,認為死亡並不可怕,人應該積極的在神的信仰之中,追求天堂至福。主張靈魂也是精神體,是天主所造,也就是天使的最低一層。人的靈魂需要和肉體結合,天使不用。靈魂的存在是不朽的。但靈魂因為與肉體結合,容易受它的影響,所以會沈淪在物欲之中,能否回歸天使這精神體,享受天堂之幸福,就看個人抉擇了。




休謨的生死哲學P194




認為因為人的心理厭惡或害怕死亡,他們想擁有在世時的一切,所以死亡等於宣造這享受的結束,祇好用靈魂不朽方式自我安慰。主張縱使有靈魂的存在,但人一死亡,靈魂也隨之毀滅,死亡並不可怕,也沒有死後靈魂何去何從的問題。




康德的生死哲學P194~195




人的理性除了純綷理性的認識功能之外,尚有實踐的作用。在實踐的要求下,可以肯定靈魂不朽、世界、上帝的存在。這實踐要求落實到人的此生,就是道德規範。他認為這種自我要求的道德是自律性的自我規範,不是外界強制要求。這種自律性道德要求是肯定的,不是可以讓人有選擇性做或不做。康德認為"自殺"不符合自律性的要求,是人受到他律性因素干擾,因此自殺是不道德的行為。康德指出人往往因某些利益而自由選擇死亡,如果是為國家利益,則是軍人的勇敢。如果是私利,則是決鬥者的勇敢,這種人是輕薄之徒。




叔本華的生死哲學P195~196




他認為宇宙之間有一股力量的存在,這力量不會隨著時間而毀滅,稱為自然力。這自然力也是推動人這個體會活動的力量,人的身上有一股力量的推動,縱使人會死亡,這股力量卻不會因我們死亡而毀滅。人的死亡肉體會毀滅,可是人的本質會存在下去,這種人的本質就是生命意志,是使個人和人種能延續下去的力量。




生命意志  就是自然力。人的死亡肉體會毀滅,可是人的本質會存在下去,人的本質就是生命意志,是使個人和人種能延續下去的力量。




尼采的生死哲學P196




認為叔本華將死亡視為無法逃避的苦難是不對的,可以用另外一種愛或輕鬆態度面對生命及死亡。指出"超人"有頑強生命意志,能夠在任何情況之下肯定人生,面對死亡。一般缺乏生命意志的人,生存對他們是冷酷的,也沒有勇氣去面對人生,也不會像超人那樣面對死亡,死亡對他們是無用的。




柏格森的生死哲學P196




這宇宙是由一股力量所推動,這力量稱之為生命衝力,生命衝力推動所有生命的產生,包括植物、動物、人等。對於這股動力,人如動物一樣,可依靠直觀來認識。但人會跳脫這種基本直觀力量,以意識來體會生命衝力。死亡不是一個生命的結束,因為時間並未有中斷,時間是連續。柏格森指出死亡如果能使人進入生命衝力所造宇宙,則是人生命延續向不朽。也認為物種的進化也必須在生命衝力下,逃脫死亡的束縛,生命是永恆的延續。




生命衝動  宇宙是由一股力量所推動,這力量稱之為生命衝力,生命衝力推動所有生命的產生,包括植物、動物、人等。P196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